曹操、袁绍二公大决战,对曹操而言,最有利的莫过于引诱袁军由中央战线深入,并选择其路线中的某点进行大会战,以彻底摧毁袁军的优势兵力。曹操在大战的一年半前,便一再详细勘察这条路线的地形,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官渡地区。
官渡是一个渡口,北方有官渡水屏障,因此对守方较有利;渡口地区较平坦,又有利于曹操最擅长的骑兵作战。其中最有利的是袁绍的南征军团由黎阳到官渡,其间必须受阻于黄河、阴沟水、北渡水、官渡水、渠水,不但进攻时较困难,也无法将最大的可能兵力完全及时投入这个会战点。当然,补给上的问题更将成为袁军最为严重的危机。
但重点是如何引诱袁绍,使他也选择官渡作为他进军的主要战场呢?
当然,决定作战胜负最重要的仍在将领。统帅对将领的任务编组,常是作战策略能否真正发挥实效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方面,曹操的表现显然远胜袁绍。
从前面两军的编组来看,曹操较重视全盘战略,袁绍则显然受到人事间斗争的限制,无法完全依需要作妥善安排。
曹操将勇猛善战但较缺乏谋略的将领和新降不久,忠诚度仍有问题的将领,全编入统帅部,由自己直接调度。夏侯渊、曹洪、许褚、曹真、曹休、乐进属前者,张辽、徐晃、关羽、张绣属后者。参谋和行政人员方面,荀攸、郭嘉、贾诩都是一时之选,而且彼此间的协调合作也很好。必须完全靠自己来决定军事行动,较需要独立作战的地方,则委由有智谋而且慎重又有指挥能力的将领来负责。
甄城守备司令程昱,延津特遣支队司令于禁,便是曹操一向最为倚重的智将,只要这两个地方不失陷,袁军便很容易落入曹操的陷阱。司隶区司令曹仁、青州军团领袖臧霸则都是较富独立作战能力的指挥官;河内司令魏种、白马津守备司令刘延,也都以负责尽职出名。他们也都是会拼命完成任务的主管。
有这些可靠的将领,维持住全盘战略的支柱,可以让曹操集中力量,将他所指挥的主力部队全力地投入和袁绍的决战中。
反观袁绍阵营的编组,就显得问题重重了。原任总参谋的沮授,由于立场和武将将领不同,被罢黜职权,更引发了参谋本部和将领中更为严重的明争暗斗。继任的田丰,个性刚强,比沮授更不易妥协,因而和袁绍及武将将领产生严重摩擦,甚至遭到监禁,根本不可能执行任务。袁绍更因而不再指派总参谋,整个参谋部功能遭到严重损伤,袁军在全盘战略上错误重重,参谋的失败未尝不是主要原因之一。
被免职的沮授,心理上很不平衡,但袁绍仍派他为前军司令,无疑使袁军的军事行动在一开始就陷入了自找麻烦的困境。战争还没有开始,沮授便又和袁绍发生冲突而遭监禁于军中,前军司令也丧失其功能,不得已,袁绍只得以中军司令审配及后军司令淳于琼分别兼任,使主力部队在编组上也出现了相当混乱的局面。
最糟糕的应是前锋部队分别由颜良、文丑指挥的安排。颜良、文丑为袁营中的猛将,但缺乏谋略,和曹营中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相同。这种将领最忌讳独立作战,更不能让他们打先锋。因为他们最容易落入敌人的陷阱,常会使战事在一开始便遭到挫折,进而影响整体的士气。但袁绍却以这两人为先锋总指挥,他们的鲁莽行动,也是袁军全盘战略无法彻底执行的原因之一。
另外,负责独立作战的青州军团和并州军团,却分别由袁绍长子袁谭及外甥高干担任。高干虽是袁营中难得的能干将领,但在魏延和曹仁的抵挡下显然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袁谭个人能力更是有问题,根本无法击败臧霸的游击攻势,使袁军战略中最重要的东方战线未能发挥应有效果,成为官渡决战时袁军遭到击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官渡大战的整个过程来看,袁军由盛转衰,曹军则越战越勇,主要的原因,从两军的编组和任务选派上已可看出端倪。
建安五年三月,袁军在黎阳前哨调动频繁,曹营前线情况也非常紧张,战争有随时一触即发的可能。
镇守甄城的程昱部队只有七百余名,甄城又位于曹军东战线的最前哨,因此可能在战事一开始便遭到袁军强烈的攻击。
有鉴于此,曹操乃主动向程昱表示,有无增援军队的需要。程昱在估评局势后,便向曹操报告,不必作任何增援。曹操感到奇怪,便派使者向程昱询问,是否真有把握承受袁军庞大的压力。
程昱回答说: “袁绍在乐阳方面集结的主力部队已超过十万。如果他全力攻打甄城,再多的增援也没什么用。但袁绍一向因兵多势大,自认所向无敌,如今见我方兵少,必不看在眼里,反而比较不会来攻打甄城。如果甄城的守备增加,袁绍便会以为甄城重要,就非攻不可了,所以增援部队反而只会增加我们的危机及压力而已。”
袁绍见甄城兵少,又有程昱守备,急攻不一定有用,反而必须耗费较多兵力,权衡之下也认为甄城在战略上并不那么重要,而决定不去攻打甄城。曹操在确定袁绍的攻击部署后,便对贾诩表示: “程将军的胆量及见识,真是没有几个人比得上的。”
依照原订计划,袁绍应在青州袁谭军团击败臧霸的游击军队,指挥主力部队由白马津及延津渡黄河,以侧翼作战法由中央和左翼突破。但是袁谭军却一直无法在青州争取优势,加上武将将领急于攻打许都,使袁绍不得不放弃攻打甄城,而选择了较接近进攻许都主战线的延津为初步接触的第一个战场。
袁军南下的第一道河川便是黄河,在这段主战线上,黄河由东向西分别有白马津、延津及杜氏津三个现成的渡河点,以原订的进军计划,白马津是主要渡河点,其余两个是辅助性质的。沿着这三个渡河点,袁绍在一年前便建造了不少营寨,并由二十余位部将防守。以白马津进攻的计划对袁军是相当有利的侧翼作战法,可是一开始,袁绍军便无法按照原定步骤行动了。
三月底,袁绍亲自率军,由黎阳出发,渡过黄河,攻打于禁在延津一带部署的防寨。谨慎的于禁,立刻向曹操告急,曹操派遣以猛勇见长的乐进,由主力部队中分遣五千名勇敢的精锐驰援,临行嘱咐乐进将军队交由于禁全权调度。
于禁接到前线情报,知道由袁绍亲自率军,便判断袁军的行动必较迟缓,因此他和乐进商议,决定采取主动攻势。他们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下秘密渡河,并在于禁规划下,以疾如风的速度,绕过袁绍的主力部队,连环攻击延津北岸向西的二十几座营区,并放火焚烧,斩杀了数千袁军,俘虏了何茂等十几位将领,使袁绍军在未出师便遭到不小的打击。
由于于禁的部队调动极快,对地形又极为熟悉,袁军根本无法捕捉。进入延津的庞大军团找不到敌人,分开驻守又常遭到于禁游击军的袭击,进也不是,守也不是,只好再渡河返回乐阳,进驻守在主要渡口杜氏津的袁军,都遭到于禁游击队的突击而溃散。为了躲避袁军围剿,于禁和乐进将军队化整为零,利用地形在延津地区打游击,给袁绍军队不少的困扰。于禁这支特遣军队,一直到官渡的会战前,才被曹操调回主战场区,并建立不小的功劳。
汝南郡是袁绍的故乡,故吏宾客甚多,在得到袁绍的召集今后纷纷拥兵独立。曹操便安排能干又富机智的满宠为汝南大守。满宠不负使命,就地招募的部队深入乡间和袁氏官员对抗。
豫州地区的郡县在袁绍的号召下,也有不少公开背离曹操的。这件麻烦事便由留守的荀彧和首都区防卫司令李通来负责解决。李通采取宽容策略。一方面又由夏侯惇和李典加强豫州的军事戒备,给予这些郡守压力。
荆州方面,荀彧以黄金及官位去收买荆州府的少壮派官员。不久,刘表的妻舅蔡瑁及名士蒯越等便极力反对向豫州用兵,刘表也只好“死道友不死贫道”,自己率着大军先到长江流域平乱去了。
袁绍第一步的作战策略,几乎可以说全部无功而返。
为了弥补初期的军事挫折,避免影响到军威和整体士气,袁绍便暂时把不太好惹的于禁丢在一旁,改从白马津渡河,进而包围刘延所驻守的白马城,并由先锋大将颜良指挥白马城的攻城作战。颜良骁勇而凶猛,刘延军团的将领几乎闻名丧胆,刘延只好采坚守策略,加强防御工事,以箭雨和落石全力防止颜良的攻击。
前军司令沮授向袁绍表示: “颜良虽骁勇,但个性刚僻急躁,不可独当一面。”但袁绍不听,他相信颜良的声名便足以让曹军因害怕而屈服。
刘延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武将,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向曹操求救;另一方面向部属下达死守决心,自己甚至在白马城中设下棺木祭坛,表明拼命到底的决心。
曹操决定救援刘延,但在总参谋长荀攸建议下,改以“声东击西”战术,佯装自己率领大军准备渡过延津,并直接攻击袁军前哨基地的黎阳。由于情报搜集的错误,袁绍便将重兵调回延津北岸,并由自己亲自镇守黎阳,准备和北上的曹军决战。
但曹操在主力队到达延津后,却只将夏侯渊的步兵留在渡口,摆出大举渡河的姿态,自己别率领轻骑队,兼程赶往白马城(今湖南省滑县东)。鉴于颜良超级战将的声势,曹操这次大胆采用了两名以勇敢出名的猛将,那便是刘备阵营的降将关羽,和吕布阵营的降将张辽。
关羽和张辽都擅长骑射作战,而且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急于有所表现,以建立自己在曹军阵营中的地位,这正是对抗颜良最有效的力量。
关羽和张辽的急行骑兵队,在到达白马城还有十数里的地方,居然碰到了颜良自己率领的巡回部队。也许颜良因久攻白马城不下,便心浮气躁地带领少数部队在自马城周围巡视散心。在突然的遭遇下,双方都感到非常意外,尤其是颜良的巡回队,在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的情况下,便被下令主动攻击曹军。
一向喜欢摆气派的颜良,经常坐着有军旗的麾盖兵车,所以应付紧急行动非常不方便。猛勇的关羽很快看出颜良的弱点,他一马当先,挥着大刀杀入颜良部队中,直冲到麾盖兵车边,颜良的卫兵都吓呆了,连颜良本人也措手不及,竟然被关羽当场刺死车下。在卫兵呆若木鸡的瞬间,关羽从容地下马,取下颜良的首级,然后从容上马离去。
张辽也趁势率军挥杀,颜良的巡回部队在惊慌中溃散。关羽和张辽便马不停蹄地攻向颜良围城的部队。由于将领突然丧命,袁军在群龙无首中只好快速退回黄河以北,白马城之围也迅速解除。
先锋军意外遭到击溃,加上爱将颜良殉职,的确激怒了袁绍,他派遣先锋部队另一名文丑,率五六千名军队,追击曹操的主力军。为了慎重起见,这次袁绍派遣刘备跟随,除了在策略上协助文丑外,主要也在伺机招降关羽。
曹操在解白马之围后,便将轻骑兵带回延津,和夏侯渊会合。曹操预计袁绍将挥大军直攻许都,为加强沿线防备,特别是预定会战区官渡的部署,便先行遣回夏侯渊的主力部队,并命令辎重车队缓缓南退,自己率领少数骑兵队断后。
袁绍的前军司令沮授再度提出异议,他劝告袁绍暂时不要去管曹军在延津南区的调动,先将大本营设立在延津渡口的北岸,再分一支先遣部队直趋官渡探查曹军在官渡地区的部署和活动。但袁绍对沮授成见已深,根本不予理会。沮授只好提出辞呈,袁绍便将前军的部队分给中军司令郭图及后军司令淳于琼带领。袁军阵营在临阵前夕再度重大调动,自然会影响全体军队的作战士气。
袁绍自己率大军由黎阳南渡黄河,在延津建立桥头堡,并急催文丑军尽快搜寻曹操的部队。文丑的军队不久便在渡河口南方一个叫作南阪地方的小山丘前,和曹操断后的部队相遇了。从前哨探马的报告,文丑得知曹操亲率数骑兵队在山丘上,正指挥辎重车队的撤退行动。为了抢功,文丑不听刘备的苦劝,未曾向袁绍报告,便主动准备攻击曹操。
如同刘备所料,这是曹操的诱敌行动。其实曹操早在南阪地区建立了特别的瞭望台,专用来现察北方袁绍军的追击行动:当哨兵发现文丑军急速逼进时,曹操便下令瞭望台上士兵详细报告袁军行动:
“大概有六百余骑轻骑兵快速逼进。”“又发现有不少骑兵及步兵紧随其后。”
“主将文丑在前头的骑兵队中,大约半个时辰便可到达。”“后面尚有约数千名部队,双方相差约有两个时辰以上的距离。”
曹操下令不用再报,并命令骑兵队在敌人可以看到的山丘上,解下马鞍让马休息。
这时由延津地带和白马城中撤退出来的辎重部队,正走向南阪地区。曹操身旁的将领大为焦急,很多人建议不如让这些辎重队暂时退向营区,以免遭到袁军突击。曹操笑而不答,参谋总长荀攸看出曹操的计略,便向诸将领解释道: “这是要令敌人上当的鱼饵,怎能不要他们呢?”
辎重队会不早不晚地出现在这个地方,当然是曹操作战计划的一环。刘备素知曹操善用奇兵,一直劝文丑慎重行动。但文丑一方面痛恨颜良被斩的仇恨;另一方面看不起刘备这个败军之将,根本不把刘备的劝告放在心上。为抢功,自己带着五六百轻骑兵猛追,将大军交付后面紧随而至的刘备。原本想直接攻击曹操的文丑军,看到曹军皆解甲下马休息,以为曹军疏于准备,无法应付自己的突击;又见到辎重车队正通过南阪地区,乃暂时舍弃曹操的骑兵队,迅速攻向南撤中的辎重车队。
山上的曹军将领,见到文丑的骑兵已逼进辎重队,都急着敦促曹操上马出击。曹操却悠闲地表示: “还不到时候。”急得众将领几乎呼吸都停止了。
不久,文丑的骑兵队已攻入辎重队中,并开始抢劫的行动,队形也显得混乱。曹操从上看下去,知道文丑已无法掌握急着抢夺财物的骑兵队。
“时机到了,全体上马!”
曹操一声令下,六百多骑的轻骑兵个个奋勇,快速杀入混乱中的文丑部队中。文丑的骑兵每人身上都有财物,根本无法作战,一下便被攻得支离破碎,主将文丑亦死于乱军中。随后而到的刘备军见文丑已死,不敢恋战,更怕中了曹操埋伏,便急速向袁绍大本营撤退了。
初步的接触战,袁军的前锋特遣部队两位指挥官先后折损,也使袁绍六七千名的骑兵队几乎渍不成军,对袁军士气的确是一大打击。
曹操在获胜后,并不急着扩展成果,反而命令白马城司令刘延撤军,自己更立即回防官渡,只保留于禁的游击部队继续在延津南北岸活动,以困扰袁军的军事行动。相反,气急败坏的袁绍,不顾参谋本部幕僚苦劝,亲率大军紧追不舍的南下。这真是曹操一次漂亮的诱敌行动,使袁绍不知不觉中接近了曹操择定的主要会战战场——官渡。
三月底到四月初,袁绍一路急行军,至少深入敌境一百多公里,在官渡的西北方约十里处的阳武,设下行营指挥部。但经过两年的准备,曹操在官渡地区已设下了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工事,袁绍不得不先行稳定前线部署,及后方补给线的强化,使战事暂时缓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