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这几招

全面想像

字体:16+-

所谓全面想像思考法是指,设想自己处于某个人的地位上或某件事的环境中,通过揣摸其人的思想感情或其事的具体情景,以谋求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想像的自由度很大,可以站在自己的地位上想像,也可以设想自己身处他人的境地加以想像。全面想像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遇到困难时,充分运用全面想像,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在苏联攻打柏林的战役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苏军朱可夫元帅的坦克部队即将攻到柏林城下,而后续部队这时还没有跟上来。这种状况很容易被对方切断退路,使兵临城下的坦克部队失去必要的后勤保障。朱可夫元帅向自己的部下——坦克集团军司令员卡图科夫说:“如果你是德军的柏林城防司令,那么现在你会怎样对我采取行动呢?”卡图科夫想了想,回答说:“那我就用坦克从北面攻打,切断你的进攻部队。”

卡图科夫站在敌方的位置上,想像出敌方可能会采取的行动,这也正是朱可夫司令的想法。于是,朱可夫命令第一坦克集团军火速向北开进。实际情况果然与他们想像的一样,德军的侧翼部队正在这一带蠢蠢欲动,企图切断苏军的进攻部队。幸好苏军行动及时,歼灭了德军的侧翼部队,最终使攻克柏林的战役取得了胜利。

运用全面想像在军事思考中获得成功的战例有很多。在解放战争中,某部队奉命进攻并收复某一高地。部队首长决定,利用夜间将3000余名士兵潜伏在敌人前沿阵地前,以出奇制胜地攻占高地。然而如此庞大的部队,要长时间地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绝非易事。稍一疏忽,暴露了目标,就会遭到敌人的袭击,而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后果不堪设想。俗说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使行动万无一失,部队首长经过周密地思考,找出潜伏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假如自己处在敌人的地位上环境中,情况会怎么样呢?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任何异常情况都等于给敌人发出信号,而敌方观察所是最能发现异常情况的地方,如果让观察所“失灵”,我军的行动就不会被发现了。于是部队首长当即下令严格执行潜伏纪律,诸如不准睡觉、说话、走动及提前大小便等。为了保持部队的联络而又不被敌人发觉,潜伏中改用弹指、吹气方式互相联系。同时还指定值班战士以冷枪、冷炮射击,并施放烟幕,以迷惑敌人的观察所,掩护潜伏部队前进。由于一切都从敌人方面设想,部队终于顺利地潜伏了下来。第二天夜幕降临,潜伏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成功地收复了高地。

全面想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只局限在军事上。有家药厂规定,本厂人员生病,要先吃本厂的药,以此来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职工为病人着想。在近年来市场上假药泛滥的情况下,这种以病人为重的想法和做法实在难能可贵。

在创新思考中,全面想像充分应用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作为矛盾的一方,思考者自觉地将自己置于矛盾的另一方面进行全面想像,矛盾也就容易得到解决。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带来这样那样的不利后果。

日本生产的汽车曾出口多个国家,但在坦桑尼亚却一直打不开销路,而韩国生产的汽车在那里却很畅销。日本制造的汽车质量也不差,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坦桑尼亚的交通规则与亚洲许多国家不同,汽车都靠左行驶。韩国汽车商很快考虑到坦桑尼亚驾驶员的实际驾车情况,在制造汽车时及时改变了驾驶,从而给驾车带来方便。日本的厂家和经销人员却忽视了这一个问题,生意自然也就落入别家了。

中国是自行车王国,生产了许多名牌车。可是“永久”、“飞鸽”、“凤凰”等名牌自行车在卢旺达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滞销问题。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生产者不善于进行全面想像,没有设身处地想像卢旺达人骑车的情形。卢旺达是个多山国家,骑车人经常要用肩扛着自行车爬上陡坡,所以在卢旺达骑车的人都希望自行车轻巧而牢固。一些外国经营者设身处地地想到了这一点,果断地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同时力求用轻型材料做车身。而中国的自行车都是铁制的,沉甸甸的车子搬都不方便,更别说扛了。

我国景德镇的瓷器举世闻名,但瓷茶杯在西欧的销售中与竞争对手相比却处于优势。原来西欧人的鼻子特别高,用中国生产的瓷茶喝茶,鼻子总是碰到茶杯,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中国的经销商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另一个国家的经销商却观察到了西欧人用瓷茶杯喝茶的情景。于是他们开动脑筋研制了一种斜口杯,使用这种杯子饮茶喝水,西欧人就再也不必担心鼻子会碰到茶杯了。这个小小的改进只是运用了全面想像,其销量就超过了景德镇生产的瓷杯。

全面想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如何才能使它应用得灵活、有效呢?

首先,从自己的位置和处境中“走出去”。就是要求思考者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只考虑自己一方、不考虑另一方、死守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单相思”的人,不可能灵活地展开全面想像,也就无法预料别人的行动是否与自己的想法相符。

其次,要能从别人的地位和处境中“走回来”。这是要求思考者不仅要认真揣摩对方可能有的想法与行动,而且要善于同自己原有想法进行对照比较,从中获得启发。全面想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只是“出得去”而“回不来”,这种想像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当自己与他人处于某种竞争或对抗状态时,思考更要牢记设想的目的是“走回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