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过程逆向思维法是指颠倒事物起作用的过程,从而引发新的创意,新的方法的思维方式。
发电机的发明,就是法拉第从电流产生磁场(磁力)中得到启示,对其进行过程逆向思维,即用磁力产生电流而得出的结果。
1819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通电的金属线使附近的磁针转动。这一消息惊动了英国皇家学院,化学家戴维做了实验后,对这种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证明通电金属线能够产生磁场,环绕的通电线圈能使被环绕的铁磁化。电流产生磁场这一物理现象引起了法拉第的极大兴趣,他想: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和磁力,那么反过来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他通过近十年的实验,证明这一想法是成立的。在此之后,他又经过反复实验,于1831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尽管这台发电机极其简单,但却是日后更先进的发电机的始祖。
法拉第通过对电产生磁的现象进行过程逆向思维,大胆提出磁能产生电的设想,然后通过反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创新思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创新成果。法拉第的成功,应归功于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
照相通常都是先拍照,后倒胶卷。这样的操作程序有一个缺点:粗心的人容易没倒胶卷或胶卷没倒完就打开暗盒,而导致整卷胶卷暴光。有人将这一程度倒过来设计为:先一次性倒完胶卷,然后再逐张拍照。这样也就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
挖隧道,传统的做法是:先挖洞,挖成洞以后,用木桩支撑洞壁,然后再继续往前挖。这样挖好一段,用木材支撑一段,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便成了隧道。这样挖法,要是碰上土质松软的地带,困难就会很大,有时还会造成由于洞壁坍塌而将挖好的隧道堵住、堵死。美国有一位工程师,对这种隧道挖掘法展开逆向思维,想出新做法:先按照洞的形状和大小,挖出一系列的小隧道,然后朝这一系列的小隧道里灌混凝土,使它们围成一个大管子,这样便形成了隧道的洞壁。有了洞壁以后,接下来再采取打竖井的办法挖洞。这种先筑洞壁、后挖洞的隧道修筑法,不仅可以避免洞壁坍塌;而且可以从隧道的两头同时挖洞,既省工又省时。
我国著名的速算专家史丰收,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突然想到:数学演算为什么一定要从右到左,从低位数开始呢?阅读和书写都是从左到右,计算能不能也从左到右,从高位数开始呢?沿着这一思路,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史丰收速算法。
事物起作用的过程具有确定的显著的方向性,显示着事物的某种发展趋势。当事物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逆向的重大改变,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也就自然需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某一创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如果对问题的原发展过程展开逆向思维,便有可能引发和促成头脑中产生与问题的新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