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喻法是采取自由运用比喻和类比方式进行正式交换意见和创造性思考,从而促使萌发各种设想的一种集体创造技法。
提喻一词在希腊语中是“把表面上看来不同而实际有联系的要素结合起来。”这种联系的基础是类比。提喻法的创始人威廉·戈登认为,这个技法有两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
1.变陌生为熟悉
把自己接触到的新事物应用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去的方式。如计算机领域“病毒”、“黑客”等就是利用人们较熟悉的语言,描述计算机很专业的事物或现象。
2.变熟悉为陌生
对已有的各种事物,运用新知识或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使看得惯的东西成为看不惯,熟知的变为陌生的。如拉杆天线原是收音机用的,把它用到照相机支架上。
提喻法在新产品开发、已有产品改进设计、广告创意,以及解决某些社会经济问题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喻法特点
(1)提出设想时松散随便,确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时严谨缜密。为达创造目的,就得自觉地将常规智力标准搁置起来,不怕提出荒诞的设想。对各种设想,努力找到一些有益的成分。
(2)讨论时不界定问题,而只是将当事人对问题的陈述看做是讨论的起点。当事人对问题的背景简洁的解释和介绍,可以完全按自己所看到的情形说明。接着会议参与者与当事人一起对问题再加以陈述的阐释,这种再述可能是理想化的、非现实的。
(3)每人不必产生很多的设想,有两三个就可。
◆提喻法小组构成
一般有主持人一人,与主题有关的专家一人,各学科人员4~6人,即共6~8人。
主持人任务是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巧妙引导全体成员提出新奇问题并产生有意义的类比,自己不卷入小组成员的竞争,不使成员陷入防卫心理。同时,适时地向专家交待有关任务。
所议主题专家往往是当事人、顾客、问题拥有者,任务是:向各学科成员交待问题的背景、现状及其关键所在;与主持人一起研究要发明创新的目标;从各学科成员中吸取有价值的启示,切记不可批评任何意见,不要让别人陷入自己的思想框框中。
成员是各学科专家或会运用类比、隐喻的各专业人员,最好与自己发明的东西无较多的业务联系,可以是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市场学等方面专家,以及熟悉化学、生物学、机械、电子技术的人员。成员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应用专业知识,无限制地自由联想。
◆提喻法实施步骤
1.提出问题
要讨论解决的问题,一般由主持人向小组成员宣布。主持人和专家应预先对问题有较详细的分析。
2.专家分析问题
会议先由主持人宣布问题,再由专家简明扼要说明,无需作详细解释,偶尔根据需要再加以说明就足够了。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使用类比使陌生的东西熟悉起来。
3.提出解决问题的试行方案
每个成员都要提出与所要解决问题相关的各种设想。专家尽力对这些设想做出判断与评价,以便使成员从多方面加以体察。
4.写出解决问题必须达到的目标
写出能反映该设想实质的要点或关键词。可从选择的问题某一部分来分析入手,利用荒诞类比和胡思乱想来描述他所看到的问题,主持人记录下各种观点。鼓励成员用期望性的、理想化的语言陈述问题,如可以说:“我们怎样才能……”,以便弄清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形式。如问题是:“任何场合都可使用的能零星取钱的容器”,解题目标就可定为“每次使用时不必取下或安上盖子”等等。
5.类比联想
成员们使用直接类比、切身类比、象征类比、荒诞类比等技巧,取得许多类比设想,这是提喻法的**。主持人要将此记录下来并写在大白纸上以便成员查看,激发设想。
6.类比的选取
从提出的类比中,选出可以用于实现解题目标的类比。选择类比十分重要,典型做法是,主持人依据与问题的相关性以及成员们对该类比的兴趣和有关这方面知识进行筛选。
7.类比的研究
研究选出的类比,从类比的例子中找出更详细的启示。如为寻找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途径,特洛伊木马是一个很好的类比,这个类比的启示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某种独特的产品。
8.适应性联想
将各种启示与现实中能使用的设想结合起来,产生既可实现又有奇招的方案。要强制性联想,成员们要竭尽奇思幻想,把设想和问题牵强地联系起来。这一过程要始终围绕解题目标进行,直到找着新途径为止。
9.制订方案
主题专家将适应性联想所得方案综合起来,通过实验、检查确定方案,并定出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来。
在应用时可参考这些步骤进行,不必完全照搬。
◆提喻法操作技巧
类比是提喻法的灵魂,运用类比联想才能实现“变陌生为熟悉”和“变熟悉为陌生”,具体有四种技巧:
1.直接类比联想
直接类比联想就是直接找出本质上相似的东西,以获得启示而萌发设想。此法大都在自然界中寻求启示。例如模仿海豚的皮肤以减少潜水艇在水中的阻力的仿生研究。但如果考虑的现象或材料与手头问题的关系太接近就难以变熟悉为陌生,如将摩托车与自行车比较,会因二者太相似而很难刺激出有用的创见。如果将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系统加以比较,或将生物的、生存的及其他自然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加以比较,都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2.拟人类比联想
指成员进入“角色”,变成要发明的或要研究的对象,体会其功能、承受能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如,“改革现有的起重机”一题,可叫一位成员扮演成起重机并和人对话,既回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又向其他成员提出问题。这样可调动我们的情感,获得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或创见。个体在想象自己成为被研究的对象时,有四个可能介入的层面,即:
——通过列举其基本特性来描述物体;
——描述物体在给定情境中可能具有的感情。例如,描述窗户在开合过程中,合页是如何的疲劳;
——当使用某一物体时,人的感觉如何?
——描述如果你成为那个物体会有的感觉。
3.象征类比联想
这一技巧是从童话、神话、寓言、典故、谚语、幻想小说中的某种景象、物体上获得启示并使问题的关键点得以简化的方法。如戈登曾描述:要设计一种可装进4英寸×4英寸的箱子,约有3英尺高,并能承受住4吨重的物体的超重装置。小组讨论中,一成员建议把这个问题“比作印度人的绳索杂耍”。小组成员利用这个建议作为刺激,开始考虑印度人的绳索杂耍有何实际利用价值。这就是把熟悉的现象陌生化了。最后,果然从中获得启示,解决了问题——运用自行车链条的机械原理,让车链从一个方向展开,通过把两个链状的装置连在一起,设计出一个既灵便、又足以承受重物的起重器来。
4.荒诞类比
弗洛伊德认为创造性思维与愿望实现强烈联系在一起,如艺术家的创造需要,只能通过期望获取某种最后可转化为艺术作品的东西才能够得以满足。荒诞类比就是借用了这种思想,并给予可操作性。
例如,我们生产成本在增加,而我们的竞争者却没有任何提高价格的迹象。用荒诞类比法,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提高产品的价格,而又不动声色,给人留下价格似乎未曾提高的印象?
最后会导致如下想法:调整折扣结构,使价格不变而总利润增加;增加最小定单的限额,消除小额定单以使总成本下降;对送货及特别服务收取费用;提高已购设备的维修费;收取工程管理、安装及监督费;顾客需要加班送订单,就另收一定费用;对过期账务收取一定利息;把产品做得更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