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器公司现在也许是世界上的大型企业之一,然而它并不是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的,也曾经多次陷入危机。但是凭着坚忍不拔、永不认输的精神,松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发展为现在的松下电器公司。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创办公司时,适逢电器行业刚刚开始发展。凭借直觉判断和认真地分析,他认为这个行业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他研究出一种新产品——当时刚刚出现在家用电器市场上的电源插座。但是,他的发明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受市场欢迎,他失败了。他从原工作单位大阪电灯公司拿到的退职金也全部赔在了里面。
很多人在经历了这样的挫折之后会感到创业的艰辛,会重新找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找一份好的职业,过上安稳的家庭生活。可是松下幸之助却并不这样。他把妻子的衣服拿去抵押,换得了100日元,又重新开始了他的研制工作。他就是不甘心失败,不服输。
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即使失败了,我扔下原来的工作改行摆卖面条的小摊也可以,但我也要把面条做得比哪一家的味道都鲜美,都更吸引顾客。”
1923年,松下幸之助研制出一种自行车电池灯。当时市场上的自行车电池灯只能用2~3小时,而松下公司发明的电池灯可以连续照明30~50小时,这种灯在各方面均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公司自信产品会大受市场欢迎,于是开始批量生产。然而,这次又很不幸。由于过去电池灯质量普遍很差,批发商们不信任任何一家工厂生产的电池灯,也包括松下公司的电池灯。松下公司因此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为它已在此产品的研制、生产上投入了大量资金。难道就此认输吗?不。松下幸之助决定凭着他一贯的韧劲再拼搏一次。
松下认定,这种性能优越的产品肯定会受欢迎。因此公司决定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生产。公司生产了几千个样品灯,在自行车商店的铺面上免费安装。由于这些灯的品质优越,使用寿命长,消费者感到很实用,便纷纷购买。松下公司的电池灯一下子成了热门货,公司也因此摆脱了困境。
“二战”刚刚结束时,由于日本经济凋敝,市场狭小,松下电器公司决定向海外发展。公司决定以美国市场作为突破口,但是要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谈何容易,因为当时美国在技术上是世界一流的,消费者根本看不上日本产品,经销商也不愿经销日本产品。但是松下幸之助并没有泄气,而是抱定一定要打开美国市场的信念拼命地工作,最后终于找到一家颇有名气的经销商代理自己的产品。这样,松下公司的产品开始叩响美国市场的大门。
1964年下半年,松下电器公司出现了1950年以来最大的危机。公司纯收益比上半年减少了2亿日元,这是15年来的第一次。危机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一是当时日本经济更加不景气,产品销售困难;二是家用电器行业竞争激烈,各公司竞相削价;三是公司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在危机面前,松下公司自然不会退却。当时已退居董事长之职的松下幸之助,重新出马,他要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共渡难关。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对经营结构进行了调整,重新建立了与各地的销售商或代理店的互助关系,让各事业部门直接与销售公司发生联系,以及时获得市场上产品需求的信息。改革了原来的分期付款制度,加快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同时与其他各大家用电器公司达成协议,制止恶性竞争。在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公司库存明显减少,销售额迅速上升,到1965年下半年,公司即扭转了败势,盈利大幅增长,1965年下半年,公司纯收益达63亿日元。松下电器公司又一次渡过了难关。
松下幸之助曾说:“不管是什么决断,都是既面临风险,也会有某些成功的可能性,关键是决断的前景。可行性难于把握,在很多情况下,这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确认有某种盈利可能时,就必须毫无畏惧地迎接挑战。”
他还说:“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若遇到挫折就气馁,失去奋斗的意志,那么永远无法成功。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更应继续努力,才会获得成功。做生意就像真刀实枪的决斗,绝不可稍有疏忽或懈怠,要一直到获得胜利为止。无论经济景气与否,应有的态度和决心都是一样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经营者,愈是在不景气的环境中,愈能巩固向上发展的基础。
创业如果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创业者。如果因为一两次不顺利,就心灰意懒而放弃,那就不是创业了。当然,这不是纸上谈兵,而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如果对于任何困难都能克服,那么你将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正是凭着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松下公司才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危机,而最终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规模庞大、世界著名的“电子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