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军旅文艺创作中的“缺钙症”
军旅文艺,这些年走过很不平坦的路。谈军旅文艺,很自然想起30多年前军旅歌曲的一件往事。
1980年秋天,由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一场“新星音乐会”的演唱活动,海军政治部的女歌手苏小明以一曲《军港之夜》引起轰动,演出后一边是赞扬,说这是军旅歌曲的一种创新。而另一边是批评。有人公开站出来说,这类近似朗诵似的吟唱,曲调咿咿呀呀的,没有军旅气势,纯属靡靡之音。还有的权威人士甚至说,军人是要打仗的,是要替国家站岗的,怎么能宣传让他们“睡觉”呢?两种不同观点的尖锐对立,最后弄到了华侨出身的上将叶飞那儿。叶飞又在301住院。住院期间他让从事教育工作的妻子王于耕(北师大副校长)出面,邀请多位内行人再次看苏小明演唱录像带,此后将军就在病房里开了座谈会,接见了苏小明。叶飞将军听完座谈表态:《军港之夜》带子我听了,好嘛,有海味,有兵味,军旅歌曲也要多样化,不然怎么百花齐放?那就大胆唱吧!
这种一首歌曲也要最后领导拍板的现象,大概也是中国文艺独有的现象。
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禁锢,大家已经对抒情类歌曲很陌生了。一种新的门类一旦被推崇,立即形成一种时尚和风潮。本来,文艺的多样化不是一件坏事,它完全符合百花齐放的文艺精神,但是,当一种倾向走到极端的时候,却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这就是军营文艺中大量偏软歌曲的走俏和泛滥。可以说,正是《军港之夜》这首歌曲,成为中国军旅歌曲的一次大转折,这个转折,便是后来舞台上以充斥兵哥哥、兵妹妹之类的抒情歌曲大量流行和泛滥为标志。此后诸如《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小白杨》等一大批情感“偏软”的歌曲广为流行。就在叶飞谈《军港之夜》之后,一批又一批军旅抒情歌曲开始流行于厂矿、学校、歌舞厅。有一个统计,30年后举行30年改革开放流行金曲大评比,竟有一多半是军旅这种偏软的歌曲。
抒情歌曲的流行,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需要,这对繁荣文化或许不是件坏事,然而,当一种类型的曲调唱了30年后,人们突然发现,老这么软绵绵地唱下去是不行的,这种吃偏食的现象,实际上有碍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人们审美精神的全面培育,更与军营文化的要求格格不入。特别是当我们周边狼烟四起,硝烟味越来越浓的时候,军营的士兵依然在唱那些咿咿呀呀的准情歌似的歌曲,就像1937年的上海街头,当日本的炮火已经在周边响起来时,上海滩上却弥漫着让人心醉的“何日君再来”一样。
对这个感触最深的还是今天军营的军人。已经有些年了,军队每逢有重大的任务,需要鼓劲打气,需要振奋精神,需要提振士气,有时甚至需要有付出鲜血生命代价的勇气时,带兵人突然发现,《军港之夜》《兵哥哥》《说句心里话》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很不合时宜,它不能给官兵鼓劲,无法作为战前动员的歌曲进行合唱,因为那些歌曲在出征队列里提不起劲,常常唱得人心里发软。它与《大刀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完全不是一个味。没歌曲唱,一时成为带兵人的焦虑。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让带兵人有种对军旅文艺的担心。在地方流行的,未必适合军队,适合休闲娱乐唱的,就不能拿到战场上。找来找去,最后还是靠吃前辈留下的现成饭来抵挡,这就是这几年在基层部队《我是一个兵》《解放军进行曲》《打靶归来》等老歌再度流行的原因所在。
一支数百万人的军队,没有适合壮军威鼓士气的战歌,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当军队的领导层发现,抒情类歌曲的一统天下已经对军队整体文化建设产生了影响时,就觉得必须正视。不错,军旅歌曲既要反映绚烂多彩的精神世界,但绝不能没有铁板铜琶的雄壮之曲为军旅壮行。想一想,这类作品我们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少,甚至在浩若烟海的歌曲里你居然很难找得到。
于是,从2004年开始,总政治部开始有组织地创作适应部队阵前鼓士气的军旅歌曲。有了《战士就该上战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等一批豪迈昂扬的好歌。有了“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是虎就该山中走,是龙就该闹海洋”的铿锵歌词。但是,这类歌曲因为是命题作文的形式,特别好的歌曲还不是太多,曲调和内容都难以与我们的传统歌曲如《解放军进行曲》那样的铿锵豪迈相比。由于长时间受流行音乐影响太深,我们组织的这类作品几乎在地方没有任何回响。而其实军营对英雄旋律的呼唤由来已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在关键时刻能凝聚军心士气的艺术之声,不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史料载,1945年,当时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孙立人部,在缅甸远征作战中,一位师长曾指挥部队高唱《八路军进行曲》。按照孙立人本人当时的解释,只要是我们中国人写的,能给我们中国军队鼓舞士气,能够激励我们消灭日本人,都应该是好歌,部队都可以唱。我要的是它振奋军心的那股劲。
每想到此,我还想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法西斯德军已经攻至莫斯科郊外,眼看兵临城下,大军压境,德军用肉眼已经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的危难时刻,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苏联红军战士是唱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雄壮的英雄主义乐曲,踏着昂扬向上的英雄节拍,悲壮地走向反法西斯的烽火战场的,他们有的甚至在吟诵着普希金英雄主题的诗歌。同样,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战士高唱英雄战歌的雄壮声音与枪炮声形成共鸣,这就是军旅艺术的伟大力量。
伟大的艺术滋养着伟大的精神,成就着一个英雄民族的历史。我们的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最伤痛也是最光荣的一页,同样需要这样的情怀去抒写。我们的《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八路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曾经以昂扬激越的旋律,唤醒和振奋着我们亿万民众的抗战热情。我们在困难和危机的时刻,人民就会想到从这些旋律中寻找慰藉,寻找力量,凝聚士气和人心。
然而今天,我们有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够奉献给人民,能够在国家危难时刻振奋亿万民众的士气?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实行围堵的时刻能够激发全民同仇敌忾的力量呢?想来想去,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少,甚至少得让人想不起来。
我们不反对抒情歌曲,包括眼下正在流行的“军营歌谣”式的新品种,但是,如果军旅文艺只是这些,只把这类内容作为主项,而军营必须有的铁板铜琶的时代之声成为短板,那无疑是走偏了文艺的大方向。
检验这个问题,再也没有比军队的应用实践能说明问题了。我曾经听两位集团军军长这样告诉我,他们说:现在要提高军心士气,我是绝对不会请那些所谓明星大腕进军营进训练场的,他们来了只会损害军心降低士气,他们的穿戴和表演,无法也不可能给我们的士兵鼓劲,所谓满足战士见明星的渴望以此鼓劲,那纯粹胡扯。不管别人怎样,凡有重大行动或重大演习,我们都严格通知部队,决不允许那些所谓时尚明星来军营,我们是要打仗执行任务的,他们那种做派不利于我们,我们伺候不了,他们也不适合我们。为什么?因为他们唱的那些东西,损害的是士气,涣散的是军心。比如他们那些甜得发腻的《兵哥哥》之类,那些近乎哀怨和诉苦样的、为争取怜悯和理解的《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一类,我们的军队什么时候向社会向人民以“诉苦”的形式要求理解我们的奉献了,那还叫人民解放军吗?每当看到军人歌手自己唱那些要人民理解自己的吃苦奉献的歌曲,我们心里就很不舒服,感到作为中国军人这么唱很丢人,它不是人民军队的传统。说到底,那不叫军旅艺术,那些让人浑身发软的东西,上战场之前,决不会激发官兵的精气神。可不能听那些打着时尚旗号的人胡诌八扯。还有,如今文艺大腕的做派,已经在精神上离提高战斗力很远很远了。他们那是给一线部队服务吗?他们为名逐利来了,他们关心的是出场费多少。不瞒你说,现在部队真有行动,我们带兵人心里明镜似的,我们知道什么东西能给战士提劲提神。说句实话吧,我们想给部队看的是苏联的《解放》,想看的是过去的《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还有《亮剑》那样的鼓劲的片子,让全军官兵上下嗷嗷叫,抖的是一支军队的精气神。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军队文艺,整个缺乏这样的作品。不缺的是脂粉气贵族味,我们一个民族,在“甜蜜蜜”和无聊的笑声中身子骨已经被弱化得患缺钙症了。
这两位集团军长从现实角度,道出了今天文艺的重大弊端。
受这种倾向的影响,军旅其他门类更是如此。有种现象不能不提,这些年,建立军队书画院在徐才厚这样的贪腐大蠹引领下,可以说风靡一时。而我们的美术书画作品,与军队需要的英雄精神的宣扬格格不入。对此,社会上早有诟病。许多美术书法作品的主题,不是表现军营军人,而是表现充满铜臭味的才子佳人等俗而又俗的商品内容。军队养了一大批书画家,像养了一批以给自己赚钱为营生的歌星一样,成为少数领导干部聚敛财富的御用工具,许多将军级的书画家,其行为成了社会诟病的丑闻。更有些还在位的领导干部,他们不是研究打仗,而是把精力集中在书画收藏上,甚至把自己“创作”的与艺术无关的所谓字画拿出来办个展,实际上是凭将军的招牌在骗钱而已。在徐才厚这样的贪腐大蠹的倡导下,总部和大军区指挥机关的门口竟然挂起了某某军区书画研究院的大牌子。这成为中国书画历史的丑闻。军队干什么的?谁都知道军队是打仗的。打仗的指挥机关不研究打仗,却挂起了书画研究院的招牌,这是军队80多年历史上没有的。说穿了,这些书画院不过是领导们聚财敛财和大肆收藏的平台。他们的作品离贪腐很近,离艺术很远。这个领域,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旅书画家创作记录我军光荣史和英雄史大作品的时代,简直无法相比。看看中国美术馆和军事博物馆的收藏,记录英雄史的鸿篇巨制的大作,几乎全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年的同类作品几乎等于零。但我们军队的书画艺术家,与那个年代比,却十倍几十倍的增长。我们这些年所花的代价,比当年要高得多。这些御用书画匠,不可能为军队打仗擂鼓壮威,说穿了,他们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徐才厚这样的人的敛财工具。广大官兵反映,这是反腐的一个死角。
与艺术舞台相比,军旅电视荧屏更不容乐观。这些年,同样在影视界有一个与军旅歌曲相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打着市场和收视率的旗号,制作一些与当代军营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许多电影电视剧,不是考虑价值观如何,部队建设需要不需要,而是考虑能不能卖大钱。受这种倾向影响,一些穿了军装的靓女帅哥,操着让人听不懂的网络腔,比划一些类似侠客的武打动作,打着特种兵的时尚招牌,演绎一些多角恋爱和情变的荒唐故事。大量的关于特种兵的电视剧,竞相登场。你抄我,我抄你,抄来抄去,都看准了特种兵有打斗动作这个市场的大卖点。许多作品,撇开火热的现代化生活,把思维依然停留在“米秒环”的老套路,动辄就是五公里越野,就是做俯卧撑。而如火如荼的高科技作战,在很多作品中很难看到。有的戏很大胆,在消费女兵题材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不仅仅满足于谈谈恋爱,搞点情感,干脆做起靠准色情吸人眼球的事。有的戏竟然让一队队部队女兵露出深深的乳沟、穿上三点式去与敌搏斗。以“色”来吸人眼球,这些几近低俗的东西,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被历来认为以弘扬主流价值观为主导的军旅戏,连当代女兵都成了行业赚钱的工具。2013年全年收视率排行榜上,排在前几名的几乎全是雷、烂、神、俗的脑残戏,没有一部是主流戏。老百姓甚至戏称2013年为“神剧大年”。说影视界简直就是胡搞乱搞了一年,对不起亿万观众。而这其中,让我们痛心的是,就包括了不少的军旅题材戏。
当然,军旅戏值得思考的东西,在影视界是有普遍性的。军旅戏的价值观追求滑坡,不过是整个影视市场的一个侧面。2013年,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排名,就让人触目惊心:7月1日这天,是中国共产党92周年的纪念节日,除中央一套在播史诗剧《寻路》外,各地卫视是如何庆祝党的92岁生日的呢?按央视收视率统计的节目排行榜名次是《天天有喜》《第九个寡妇》《天涯明月刀》《乱世佳人》《婆婆来了》《女人的抉择》《书香门第》等等,这个顺序,是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这些在14亿人口的大国热播的作品,都是一些什么戏呢?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戏几乎全是被观众诟病的格调不高的所谓“脑残戏”“家斗戏”“戏说戏”。特别是高居排行榜之首的居然是被专家批评为“以丑为美,挑战当今中国社会审美底线”(人民日报语)的《天天有喜》。此外,如今我们打开电视,各地卫视永远都是婆婆妈妈的琐碎小事,永远都是杯水风波,永远都是离奇的战场故事。
受这种恶风的影响,军事题材成了重灾区,被社会各界批评的关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就是收视率误导下形成的。有些作品不研究历史,不挖掘素材,只习惯搜奇猎异、吸人眼球。受这种歪风的影响,本来宣传人民抗战的抗战戏,一度成了“抗战神剧”,受灾最重。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宣传人民抗战,主题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到了80年代,为了展示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要有表现。而有些人因此便认为越新越奇越好,把国民党写得越突出越好,到了90年代和新世纪,人民抗战的历史主题突然不见了,有人公开宣扬,原来抗战国民党功劳最大。于是,一大批土匪抗战、地主抗战、帮会抗战的作品扎堆儿出现。直至后来,银幕竟出现张艺谋执导的妓女抗战的《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将人类历史上大灾难南京大屠杀,演绎成“秦淮歌女”的“屠城浪漫”。但是,对这样一部作品,竟然铺天盖地地叫好,其实仔细分析,除了“妓女”这样一个符号用来吸人眼球和骗钱之外,这个作品把人民抗战完全演绎成了“秦淮歌女”的浪漫。还有一部作品反映日本军队**一个中国姑娘,这个受害者居然在提上裤子后,连续用发功击倒20余个鬼子,如此荒诞荒唐的表现,与抗战主题显然格格不入,远离十万八千里。对这样几近荒诞的东西,批评界和分管文艺的领导部门却集体噤声,置若罔闻,唯恐人家说自己不懂,因此造成这样“皇帝新衣”的东西,在今天重复上演。
还有,那部被广泛批评的《抗战奇侠》类的作品,就更加离谱,民间的抗日英雄被写成满口脏话的痞子豪杰,他们或铜头铁臂,或一掌断石,或精通缩骨功、易容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把抗战人物写成满身匪气、黑白通吃,一根绣花针可力战强敌,一包迷幻药可打败日军精锐。这些东西看起来热闹,却严重背离现实,把英雄超人化、把帮会传奇化,把日军愚弄化,为一个票房和挣钱,拿我们民族的血泪历史来取乐,游戏我们中华民族如火如荼,牺牲了数千万人的伟大战争。种种现象,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立场发生了问题,屁股坐偏了,立场站错了,他们看到的只是利益,如此,就会藐视历史,蔑视生活,就只能热衷于胡编乱编。电视剧正在一条“越拍越雷”的不归路上走的不亦乐乎,雷剧横行荧屏,正剧搁浅瘫痪已经困扰了中国整个电视剧行业。
我经常这样想,在我们今天的文艺中,我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我们伟大的人民从不被敌人屈服的顽强意志哪里去了?影视作品除了逗笑取乐之外,我们为什么就找不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了呢?难道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我们的民族文化已经滑落到低层次的搞笑浅薄的娱乐了么?难道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以富有伟大思想著称的伟大民族,如今只剩下了没有思想引领的庸俗傻笑吗?如果这样一些作品就是文化走向市场的体制改革标志的话,我们不能不产生怀疑,认为这是对党的文化体制改革导向的曲解和误读。
当前,对军旅文艺发展的关注,可以说是全民性的,人民关注军旅文艺,是因为军旅文艺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历来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军旅文艺路在何方?恐怕还是要切切实实地回到创作本身上来,回到认真而不是敷衍的体验生活上来。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金钱和经济杠杆的引领下,已经浮躁很久很久了,眼下是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只想自己赚个钵盈盆满,还应该想想自己作为一个文艺家,留没留下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愧没愧对自己的艺术良心。如果只有钱而没有作品,充其量不过是个商人,而且是个丧失艺术良心的商人,这是真正的文艺家所不齿的。真正的有道德追求的艺术家,必然会避而远之。
(原载2014年8月29日《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