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文化热”看当代观众的审美走向
写下这个题目,决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怀旧情绪,而是近些年中国文艺特别是军旅文艺呈现的种种崭新现象,实在有一种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感受。回首近两三年来的舞台,有几个热点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理论界的关注和普通观众的热烈讨论。首先是江西卫视举办的以八十年来传唱的以军旅歌曲为主要内容的比赛,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久违的巨大的感动。本来是一个省台的节目,却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剧场上、屏幕前含着泪水唱、带着泪水听的动人场面,至今仍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歌亮人正、台风健康、磅礴大气、格调高尚、声情并茂,一扫近年来各类选秀节目矫揉造作的萎靡之气。
其次,在荧屏上再现党史军史的红色历史题材电视剧,让中国观众收获了持续的感动,以至成为21世纪世界电视剧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由军队电视工作者创作完成的诸如《**燃烧的岁月》《亮剑》《雄关漫道》《红色记忆》《八路军》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较广阔的层面上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石光荣、李云龙等一批妇孺皆知的荧屏形象,唤起了普通民众对英雄的向往,催生了一种英雄精神。普通民众对昨日故事的喜爱,也同时成为西方理论界探求的文化及思想之谜。
此外,在纪念话剧百年的首都舞台上,也同样再现了对红色历史题材的偏爱。全国各地选送的30余台话剧,红色历史题材剧超过了三分之一。由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分别参演的《天籁》和《马蹄声碎》呈现了一票难求的感人场面。
当年生活、昨日故事,何以在21世纪的中国观众中产生如此恒久的魅力?如果仅仅用怀旧情绪恐怕是无法解释明白的。回顾昨天,观照历史,往往是对一种精神的探求和寻找。用各种艺术形式再现的红色历史,就如同向我们展示的一幅幅老照片,在回顾和观照中让我们**难抑,从而在澎湃的**中催生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牺牲精神,便是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英雄精神。而这样一种精神,在我们的当年历史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一支《义勇军进行曲》、一部《黄河大合唱》和一曲《游击队歌》,曾激励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一曲旋律高亢的《解放军进行曲》,激励着百万大军扫**残敌的雄心壮志,同样,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战歌曾鼓舞着千万青年走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这些作品,其旋律至今听起来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其歌词依然能将我们带回烽火和**的岁月,从而唤起我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样,以《亮剑》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颂扬了英雄精神,让亿万观众在对当年英雄们表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对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产生由衷的怀念。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英雄精神的向往,是昨日历史让我们再受感动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感动,但让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感动的那种进步的主旋律是一致的,那就是:催人奋发向上,感人心灵肺腑,激人坚韧不拔,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如今感动国人的这一大批红色历史题材作品,之所以以“军旅文化热”的形式受到广大民众的热情追捧,正因为它们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之作,人们喜爱这些作品,既是对英雄的崇拜,对经典的尊敬,对历史的缅怀,也是打造新时代大国国民精神的自觉追求。毋庸置疑,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已经开始接近世界强势阵容,当日渐富足的中国人沐浴和平时代的幸福阳光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作这样的反思,支撑民族气节和风骨的红色精神为何好像在一点点流失?曾几何时,有人把躲避崇高当作无尚荣耀,有人把看破红尘当作深沉时尚,有人把英雄壮举当作傻呆愚钝,有人把见义勇为看作不可思议,当对英雄精神和红色历史的另类解读在撼动当今社会的人生信念时,对红色精神的回归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正当此时,一批以弘扬“红色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军旅文艺作品,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灵渴望。应该说这是一批应时之作。以军旅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热”,其表现形式是通过阅读观赏历史故事来重温红色历史,挖掘红色文化,最终它体现了经历新一轮文化反思的中国人,对建设一种以正义真情和英雄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的期盼。
任何一个向上的民族,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永远会将那些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人当作英雄来缅怀,当作偶像来崇拜。这些英雄的事迹和思想构成的民族精神,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精神脊梁。而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撑,则是国家和社会的悲哀。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以自己的不同方式表示对自己民族英雄的敬仰,表示对自己光荣历史的缅怀。即使是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国家,民众对自己的英雄和英雄史的崇拜和敬仰,都是相同的。当今观众通过阅读和观看红色历史所表现出的感动和热情,足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历史的珍视和对英雄精神的敬仰,说明不管社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向往崇高,崇尚真情,张扬正义始终是我们的精神主流。一切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军旅作家艺术家,都应该倍加珍惜人民群众的这种艺术需求和审美走向,以更多的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原载2008年3月24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