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一个时期的军旅电视剧创作
一批由部队电视艺术家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军旅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国防生》等作品,在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相继播出,给荧屏带来一种新的气象。这些以青春阳光的当代知识型青年军人为表现对象的现实题材作品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追捧,并迅速成为中国影视界新年伊始的热门话题,它不仅给一度陷入收视率低迷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带来了新转机,而且让青年观众成为电视剧收视的主要群体。
电视剧作品能否赢得青年观众的喜爱,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因为电视剧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能否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未来。如何写好现实题材,也成为近年来军队作家艺术家们深化军旅文艺创作的一个新的目标追求。
《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等剧的推出,堪称现实题材军旅电视剧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央视调查结果显示,这几部迎春大戏73%到75%的观众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这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还有,网上对这几部作品的热议跟帖每天以几何级数迅猛蹿升。除电视观众外,点击下载观看的网民多达4亿人次。据相关媒体报道,北京一些中学在学生放寒假之前布置假期作业,要求学生假期观看《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的光盘,开学时每人须交一篇观后感。校方认为,这几部军旅电视剧塑造的一批有理想情怀的青年军人,才应该是孩子们真正的人生偶像。如此庞大的青年观众群的出现,着实可喜可贺。有理论家称:几部军旅迎春大戏就像军队版的《奋斗》,将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近年来,电视剧如何赢得青年观众的问题,不仅是电视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更是决策层关于艺术战略的考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电视剧已走过了长达10年的辉煌期。过去10年间,军旅题材一跃成为中国电视剧艺术最具影响力的前沿领域。《历史的天空》《**燃烧的岁月》《亮剑》《暗算》《士兵突击》《潜伏》《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剧的持续热播,成为当代电视剧史上一道独特而靓丽的景观。然而,这些热播剧大多都是历史题材,且收视群体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表现革命战争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固然重要,但如果一窝蜂地涌向同一种题材,势必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也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近两年,“谍战剧”扎堆出现的情况,已经引起社会上的批评和争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军队艺术家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关注和走向火热的军营,进行以表现现实军营生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等作品正是从部队生活一线采撷的绚丽鲜活的艺术花朵。
这几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的都是当下的军旅生活,都是新一代军人。不论是表现陆军航空兵生活的《第五空间》、表现大学生入伍的《大学生士兵的故事》,还是表现国防生生活的《国防生》,所表现人物都是让观众眼睛一亮的新一代知识型军人。作品不仅彰显了迈向现代化征途中的人民军队的崭新阵容,更突出地表现了新一代知识型军人的家国情怀和理想精神。如果说此前《亮剑》中的李云龙以及《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以忠勇和质朴展示其人生价值观的话,那么这些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高学历军人,却以其极具个性色彩的聪慧和睿智表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及献身国防的坚定决心。
这样几部现实题材军旅戏引起的社会关注,对电视剧创作的题材选择和主题深化,具有多方面启示。
启示之一:怎么看现实题材创作,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和个人爱好,它体现了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社会责任。
一个时期以来,这似乎成了困惑艺术家及电视媒体的敏感话题。曾有人总结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有三难,即创作难、制作难、播出难,并断言这一切都源于观众不喜欢现实题材作品。正是受这样一种观念的误导,电视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有的电视台甚至不愿接播现实题材的作品。几部军旅迎春大戏的热播,说明不是老百姓喜不喜欢现实题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拿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写现实的军营生活,军旅电视剧的两大元素“战争”和“敌人”都可能缺席,作品更多的是要为当下的军营生活照“正面相”。如果说赢利的话,比起那些好看的年代戏来,空间要小很多。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的关注,放弃艺术家的当代使命和现实责任。
面对着这个伟大时代,我们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没有理由不去发掘、不去表现。应该说,这批军旅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军旅艺术家们走在了前面。他们积极投身新军事变革伟大实践,以充沛的**、生动的笔触和多彩的画面,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只要以真诚之心拥抱生活,现实题材领域不仅大有作为,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等着我们去开发。
启示之二:要以冷静客观的心态来分析和看待当代青年的成长和进步。
这些年,在如何看待青年的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提现在的年轻人,有人便把他们与流行歌曲、玩世不恭等词汇联系起来,往往是批评责怪多,理解帮助少。其实,处于就业困惑和职业迷茫阶段的青年人,他们同样具有对理想主义精神生活的期待;他们同先辈一样,也期望实现自己的英雄梦。他们对成长的期盼,他们渴望给自己进行精神补钙的迫切要求,往往容易为社会所忽视。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对路的强身壮骨的文化产品,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高蛋白。而《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等作品所表现的崭新的军人形象,让青年观众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楷模和榜样,从而对成才之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是对当代青年在人生导向上更深层意义上的引领和激励。
如果说《暗算》《亮剑》是给中老年观众诵唱的“岁月红歌”的话,那么这几部现实题材军旅戏,则是为当今青年观众量身定做的21世纪版的“青春之歌”。
启示之三:作家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自己的社会担当,文化的功能在于“养心”。
不论社会怎么变化,文艺怎么发展,“内容为王”都是文艺一条不变的规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具有高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一旦失去了这个根本,就必然会发生变质和贬值。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一些文化产品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驱使,其商品属性被无限制地扩大和强化,而其教化功能却被有意识地削弱和淡化。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逗你玩”的工具。将娱乐变成了“愚乐”,变成了只“养眼”不“养心”的文化快餐,这无疑偏离了文艺健康发展的方向。
这批有思想内涵、有艺术追求、有时代韵味的好作品的接连推出,不仅表现了国家主流媒体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强势引导和坚定决心,也表现了艺术家们完成国家命题的自觉意识和长远眼光。我们呼唤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以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为实现中国电视艺术的真正繁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原载2011年3月1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