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以史为镜 鉴往知今

字体:16+-

——评大型话剧《支部建在连上》

由著名剧作家唐栋与蒲逊联袂创作的大型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开始公演了。乍一听这名字,不论是文学圈内的人还是普通观众,都会觉得有几分好奇:这个中共党史上的独有词汇和历史概念,如今作为一个剧名呈现,确实少见。有人认为,对剧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在如今这样一个“唯市场马首是瞻”,一味追求上座率和票房的文化市场背景下,用这样一个近乎口号似的概念作剧名,弄不好会出力不讨好,如果被观众当作纯政治题材避而远之,无疑是一场败仗。然而,出于作家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唐栋、蒲逊迎难而上,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旗帜鲜明地把这样一个党史概念作为自己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剧名,堂皇地写上稿纸,开始了自己具有创新意义的耕耘。如今在观众的一片叫好声中,他们又获得了一个惊人的成功。与他们两年之前的话剧《共产党宣言》一样,《支部建在连上》别出心裁,而且出奇制胜,再次轰动中国剧坛。两位剧作家用作品说话,印证了当今社会大众对反映党的革命历史题材优秀作品的别样情怀和热切期待。

《支部建在连上》,众人皆知,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湾改编”。作为党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三湾改编”确立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无疑在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就使军队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本的原则和方向,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有了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才从一开始建军就将人民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可以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及早期共产党的领袖们打造的战胜任何敌人的精神法宝。

但是,要将抽象的历史的概念或事件付诸于舞台艺术形象展现,需要进行剔抉烛微、别开生面的艺术概括。党史上进行的“三湾改编”,虽然意义重大,但却是一个过渡性的历史事件,会议不过是几个小时的故事,且是一个政治概念,如果加以戏剧表现,无疑要进行深度的艺术创作。戏剧是靠人物、故事来演绎和表现的,而政治和历史靠的是抽象的学术演绎。但是,两位剧作家迎难而上,以非凡的创造力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用人物形象再现于舞台上。

作品一开始便把秋收起义的失败作了交代。1927年9月,在秋收起义部队中,一种悲观情绪,以及旧军队的种种不良习惯和逃兵现象正在蔓延,这极大地影响着这支军队的生存和发展。新生的队伍面临存亡之危。这时候,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在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改编,提出了党指挥枪的重大原则,决定了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这一政治制度。应该说,“三湾改编”,确定将支部建在连上,这是自1927年8月建军之后,人民军队具有标志性的一个重大事件。此前,也就是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彻底暴露了他的反革命面目,对千百万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血的教训警醒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于是党召开的“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困扰了党的领导者,这就是我们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和怎样建设军队的问题,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代表中国人民利益和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认识到,只有把党的意志灌输于整个军队之中,成为整个军队的意志和方向,才能与比自己强大十倍百倍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作战。因此,党指挥枪,便成为上世纪2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们认识到的一个真理,于是毛泽东作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抉择。否则,如果沿用旧军队的模式,诞生之初的人民军队必然走向溃散,后来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部戏剧,必须要设置矛盾冲突。《支部建在连上》,虽属于重大题材戏剧,但作品并没有写党的高层在“党指挥枪”问题上的政治分歧,而是写了秋收起义的基层部队在这一问题上两种认识的鲜明对立。先是从旧军队过来的原团长苏先骏坚决抵制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党指挥枪的原则,他选择了对抗和离队出走。此后是基层排长黄来九组织少数士兵叛逃。最后是原师长余洒度不能接受党指挥枪这一新的建军思想,彻底丧失革命信心,选择了离开部队。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矛盾设置,突显了在确立“支部建在连上”这样一个党指挥枪重大原则中的曲折和艰难,突显了新型人民军队在向旧军队各种习惯势力诀别过程中两种思想的艰苦较量。同时,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也用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了部队官兵,那就是如果放弃党指挥枪的原则,那么这支军队必然走向溃散,革命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为了贯彻实行和坚持党指挥枪的伟大原则,一批优秀的红军官兵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先是连党代表方明为阻止排长黄九龙带头叛逃而壮烈牺牲,而后出身贫苦的士兵刘安才为阻止陈皓的背叛而光荣献身。此外,剧中如罗荣桓、何长工、张宗逊、赖毅、陈士榘等一批红军早期官兵形象的舞台呈现,让观众一睹了这些后来进入人民军队高层的指挥员们的当年风采,了解了他们在贯彻毛泽东同志“党指挥枪”原则过程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一批军队中早期的共产党员们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确立的建军原则,才使党指挥枪成为人民军队早期坚实的政治基础,使红军作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艰难奋战而不溃散。

任何形式的艺术如果失去对当下的观照,作品便无法赢得社会大众的审美认同。“三湾改编”的发生,距今已经80余年了。然而,80多年后,当中国观众在通过话剧艺术的形式重温这段历史往事的时候,人们在剧场上掌声如潮、热泪盈眶。比如,在叶家祠阁楼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牺牲个人,永不叛党”那振聋发聩、如洪钟大吕般的声音,在今天的观众中一样产生着强烈的心灵共鸣和思想震撼。毋庸置疑,80多年后,理想信念、价值观,这样一个当年令共产党的领袖们曾经困惑的问题,再次摆在21世纪初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让今天中国人的价值呈现多元化的形势下,不仅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在百般诋毁和攻击人民军队坚持了80余年的伟大原则,即使在我们内部,也不乏置疑我们“党指挥枪”理论的人。殊不知,关于“军队国家化”的声音,这些年不仅源于海外敌对势力的蛊惑,也有国内极少数人的鼓噪。这是今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该特别警惕的。不管形势怎么变,“党指挥枪”都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军魂,都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型话剧《支部建在连上》便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作品以史为镜,鉴往知今,向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敲响了一个警钟,用艺术形式回答了一个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政治话题:那就是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才能永不变色,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此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军旅优秀作家,唐栋、蒲逊这些年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的创作中笔耕不辍,从他们的《共产党宣言》《天籁》《三家巷》,到这部献给党的十八大的重头大戏《支部建在连上》,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回声。作为一种现象,唐栋话剧正在中国文艺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唐栋、蒲逊以辛勤创作在履行一个军旅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该对这样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和高尚军旅情怀的作家表示由衷的敬佩,也祝愿他们在用话剧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方面不断有新的收获。

(原载2014年9月9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