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战略与中美关系

第五章 制度性开放与中美关系曲折发展_小结

字体:16+-

小结

中美关系的解冻与发展是以对付苏联的扩张肇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动力仅仅源于外在矛盾的运动。事实上,经济因素始终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只不过在军事安全优先的时代经济因素处于从属地位。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苏联因素从中美关系中彻底消失,经济因素的作用迅速突显。中美关系开始由苏联因素推动的外源型关系向开放战略推动的内驱型关系转变,中国开放战略成为中美关系的基本动力。

一方面,中美在中国融入国际经济机制方面的利益契合,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任何国家只有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捕捉时代发展的机遇、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规避经济建设的风险,才能够真正走向繁荣富强进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开放战略实施以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只有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才能更好地赢得比较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不仅天然具有强烈的使命观,而且具有悠久的商业主义传统。历史上

,“大多数美国人以传教士眼光看待中国,寻求打开中国的心灵,或者以贸易者眼光看待中国,寻求打开中国的市场”。苏联解体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维护安全、发展经济和扩展民主成为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三根支柱。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主动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机制,不仅为美国改造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提供了条件,而且为美国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提供了机遇,更为美国引导中国的发展方向、约束中国的国际行为提供了途径。因此,美国非常担心中国开放战略的逆转。在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问题上,美国采取了坚定支持和积极鼓励的态度。

另一方面,中美在中国融入国际经济机制方面的利益冲突,成为两国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体系是市场体系,任何国家要融入国际经济机制就必须接受市场原则。虽然中国希望完全融入国际社会,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与世界通行的市场原则并不完全吻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有必要利用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弱势产业,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然而,美国希望借助中国融入国际经贸机制的机会,彻底打开中国市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同时,美国还想尽可能地剥夺中国在国际经贸机制中的发展优势,挤压中国参与国际经

济活动的空间,以延缓中国的发展进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美国政府还申明,如果中国在入世之前不进行大的变革,以达到世贸组织标准,将来世贸组织强迫中国做出改变的余地就会很小,中国就会保持它的优势地位。”显然,两国在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问题上的这些利益冲突,为两国关系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苏联解体以前,两国利益的冲突面被抑制了,复关谈判进展顺利。苏联解体以后,两国在中国复关问题上的矛盾立即显露出来,复关谈判变得更加复杂,不容易达成共识。

不仅如此,由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战略定位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多,从而破坏了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所需要的良好双边关系环境。好在中国开放战略实施以后,两国已经建立了非常广泛的联系渠道,两国在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问题上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契合点,中美之间的矛盾得以化险为夷。同时,美国在中国复关/入世谈判中的立场和态度,对两国的互信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削弱了两国合作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两国关系的不稳定。从1993年到2001年,中美关系就是在中国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统一与对立中曲折发展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