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国际政治是权力政治,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动因。在国际关系中既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权国,确保其霸权利益不受挑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开放战略实施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极大提高。根据权力转移理论,中国的兴起将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结构性矛盾。布什政府上台后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就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典型反映。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随着中国开放战略的不断发展,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显著提高,美国从中国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不仅在华企业普遍获得了丰厚的盈利,而且对华贸易增加了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日用生活品也大大提升了美国居民的购买力,减轻了生活压力。同时,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显著增多,应对国际社会挑战的压力迅速增大。对于维护既有的国际体系来说,美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需要体系内其他国家分担国际责任。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中国支持和参与既有国际体系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美国对中国崛起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建设仍然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事实上,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担忧,中国周边国家也倾向于与美国发展关系来牵制中国崛起,对中国的发展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中国争取和尽可能延长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中国必须尽可能缓解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焦虑,避免其对中国和平发展造成颠覆性危害。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从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的过程逐渐结束,中国对开放战略进行了调整升级,将互利共赢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强调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地区与世界发展中实现中国自身的发展。显然,这对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担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9·11”事件后,中国积极合作的诚意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促使美国逐渐积极调整对华战略定位,由“建设性合作关系”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再到“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最后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美国逐渐承认并接纳中国参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要求中国分担国际责任,主动与中国在两国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开展合作。作为既有国际体系的重大获益者之一,中国对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的调整进行了积极回应,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力与美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主动分担重大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美国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定位朝积极方向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中国在国际经济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主动应对,中美合作迅速由主要在地区层面拓展到了全球层面。显然,中国的建设性姿态大大缓和了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在两国关系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美双方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磋商和合作机制,双边关系机制化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两国元首会晤也变得非常频密,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罕见的新现象
。特别是在应对彼此的利益关切方面,两国都采取了比较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美国虽然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台独”利益共同体;在经济贸易问题上,中国积极扩大内需,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主动平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另一方面注意避免经贸争端严重危及中美关系,将争端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似乎在两国间形成了斗而不破的默契。
这些极大地增强了中美关系抵抗风险的能力,保障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促进了中美关系走向成熟。2013年6月,习近平新任国家主席不到3个月,便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举行会晤。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从会晤的匆忙敲定到圆满完成,其中一系列细小情节,如用餐时长变化、不举行仪式等,共同释放出一个信息:中美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不拘泥于形式与排场、能像老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地交谈的程度。可以说,这也是中美关系走向成熟的表征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成熟不代表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意味着有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与机制,能避免矛盾与冲突影响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虽然美国对中国参与全球事务持欢迎态度,但这种欢迎是有条件的,是以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为前提的。事实上,防范中国挑战其霸权利益始终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主线。承认和接纳中国加入既有国际体系,不是打破而是维护美国主导的既有国际体系,是一种更加隐蔽的防范。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符合美国这种维护霸权的需要,也有利于中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成为两国关系稳定的基本因素。
(本章完)